五月四日下午四時,本院董事長張秀金、執行副董事長林瑩鏡、校長潘露莉暨部門主管、校友總會會長郭冰瑩暨副會長、秘書長,一同恭迎駐菲代表處林代表松煥博士伉儷、吳學誠主任等貴賓。菲華文經總會數十位委員,也由常務委員王家鵬、常務委員蔡長敏、常務委員莊杰森、和常務委員胡爾濃、中央評議委員柯孫河、蔡自然的帶領下,專程蒞校參加「馬英九先生致贈紀念王故校長逝世六十週年題詞」儀式。
在裝潢典雅的接待廳中,一場簡單又不失隆重的儀式開始進行。
首先由潘露莉校長致歡迎詞。她說:今天很高興,本院來了許多貴賓,尤其珍貴的是臺北駐菲代表處林處長親臨本校,轉贈馬英九先生為紀念本院創辦人王故校長泉笙先生逝世六十週年的親筆題詞。在此,本人代表中正學院董事會、學校當局、校友總會,向馬英久先生表示由衷的謝意。
本校創辦人王故校長泉笙先生生前為華社、為華教所作出的豐功偉績,在菲律濱華人史冊上成了永遠的豐碑。今年三月十六日,本校三單位聯合為這一代偉人逝世一甲子舉辦了盛大的紀念會,再次感謝各有關機構人士熱烈參加,並賜題詞,尤其感謝馬英九先生親題「勛猷懋著」四字。
王故校長泉笙先生,離開我們已經六十年了,他所創立的中正中學,也就是本校的前身,如今,已經發展成為,菲華最高學府,並且,已經培養出無數華社的優秀棟樑,他的恩澤不但惠及全菲華社,同時,也惠及全菲各個行業。他的精神深深地永駐在每個中正人的心中。
王故校長泉笙先生,離世之時,正是華文教育遭受菲化的時候,華文教育,能否一如既往地,繼續發展,是王老先生生前最牽掛,最擔憂的事情。今天,在華人融入主流社會的大勢下,華文教育的發展也同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面對著目前新的挑戰,我們將秉承王故校長的精神,迎難而上,知難而進,從實際出發,一方面繼續秉承薪傳優秀中華文化的光榮傳統,另一方面努力探索出,一條具有菲華特色的華文教育新路向。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今後,我們將繼續深化和完善,本校華文教學改革措施,使之成為菲律賓華文教育改革發展的新模式。希望各位能始終不渝地得到各位的鼎力支持!
隨後,駐菲代表林松煥博士致詞。林博士稱他蒞臨本院前前後後已有三次,而中正學院的蓬勃發展是一次遠勝一次,使他每次到來都會有一番驚喜。聽潘露莉校長提起,今年六月份中正學院在加美地的新校區即將動工,此舉對學院今年為創辦人王故校長泉笙先生逝世六十週年舉辦紀念會,顯得更有意義。稱譽王泉笙先生為華社楷模,並不為過。當年他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備極艱辛,終於創辦了中正中學,使海外華人子弟得以接受中華文化薰陶。他對教育傾注滿腔熱情,時自掏腰包資助窮苦學生,更是令人感動。中正學院創校以來培養了多少海內外包括台灣的精英棟樑,如擔任外交官的陳錫蕃即是。中正學院以蔣公中正之名命校,台灣和中正學院關係密不可分,多年來持續提供種種支援。台灣非常重視和中正學院的交流及合作。所謂無僑教就無僑社,新任僑務委員會吳新興委員長也稱華人是珍貴的資產,他表示仍會高度重視華僑,繼續保持和海外華僑的合作。就如潘校長所說的,華校今日又面臨了一個轉折點,在華人融入主流社會的大勢下,華文教育的發展何妨仿效猶太人的堅忍不拔,去面對所有的困難與挑戰。隨著k12教育體制轉軌及新政府產生的冲擊,更多華人子弟勢將流失,而生數減少也將影響學校財務,進而影響教師福利,因此,為今之計,建議董事會、校友、家長,透過媒體及各種管道,使菲朝野體認,今日華校教授對象已不分華人或菲人子弟,而且多元文化可以豐富菲國的文化及經濟。期望菲政府效法澳洲一樣,按生數予以華校津貼,一如津貼公立學校一樣。最後,林博士再表示中正學院今後若有需要之處,駐菲代表處代表政府亦會一如既往,予以支援。
之後,由林博士代表馬英九先生頒贈本校「勛猷懋著」四字題詞,以表揚紀念王故校長泉笙先生的功績,由張秀金董事長、潘露莉校長及郭冰瑩會長代表本院三單位接受。
王故校長家屬王建國醫師對董事會、校方及校友總會如此鄭重其事為其先祖父逝世六十週年盛大舉辦紀念會,復蒙馬英九先生親書題詞紀念表揚、及文經總會眾多委員撥冗出席參加今天的儀式,表達了由衷的謝意。感激大家對王故校長千絲萬縷的懷念和敬愛後,他提到三月十六日紀念會當天,聽到黃珍玲老師朗誦「化雨亭中的銅像」中一連串的忘不了時,不禁涕泗橫流之事。最後,提到王故校長重疴臥病時口述「告校友書」中的一段話,相信中正人定能如王故校長所勉勵期盼的,以長遠寬廣的視野,決定遠大的目標,造福人群。
在全體與會者合影留念後,一場饒富意義的集會也告圓滿結束。 5/10/2016
圖片說明:
(上排)左起:潘露莉校長、林松煥代表、王建國醫師
(中排)頒贈題詞-左起:潘露莉校長、張秀金董事長、黃美真前院長、王建國醫師、林松煥代表、林代表夫人陳蘇華女士、郭冰瑩會長、吳學誠主任
(下排)全體與會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