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S College News

中正學院菲華文學館獲“杏壇奇才” 黃鳳祝校友贈書

  • Print

12月6日上午,“杏壇奇才”、本校高中26屆校友、中國同濟大學/德國科隆大學教授黃鳳祝博士向本校附設菲華文學館贈送一批著作,並與校長潘露莉博士交流教育心得。

黃鳳祝教授出生於福建晉江,幼年經香港來菲,1961-1967年在本校中學就學,1967-1971年就讀於菲律賓國立大學物理專業,同時在本校大學部文史系兼修。1971-1973年獲得德國卡爾·杜伊斯堡獎學金,赴德國南德塑膠中心學習塑膠加工專業,1974年在德國慕尼克大學攻讀哲學、國際政治學和漢學專業,1982年獲得德國慕尼克大學攻讀哲學、國際政治學和漢學(三專業)哲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黃教授又分別在慕尼克大學修讀數學專業和赴德國科隆大學修讀經濟學專業。黃教授中學時代就酷愛文學,是同學眼中的“書蟲”,歷經菲律賓、德國數所名校前後十餘年的洗禮,使得黃教授不僅成為橫跨文、理、工、哲、經、教諸學科的“通才”,且其國學功底深厚,還精通德語、英語和拉丁語,堪稱“奇才”。

黃教授在德國從事文化技術諮詢工作多年,是德國Eengelhardt-NG出版社社長,及德國數家文學、學術期刊主編,被國內外多家大學聘為教授或客座教授,曾任同濟大學歐洲文化研究院副院長、詩學與歐洲文學研究所所長,現任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美學教授(研究生導師)、德國波恩雅知文化技術諮詢公司董事長、德國波恩龍的畫廊總策劃、上海龍的畫廊總策劃等,同時兼任北京宋莊柚子創意國際藝術美育首席專家、德國波恩中德文化論壇會長、香港《明報月刊》駐德國特約記者、中德漢字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等職。近二十年來,黃教授主要在德國科隆大學和中國同濟大學及本校教授比較文學、比較哲學、哲學、美學、文藝學、教育心理學等課程,並常年在香港《明報月刊》撰寫專欄。

長期的旅德學習和生活,使得黃教授對歐洲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學藝術等有著深入的研究和獨特的視角,是歐洲問題研究知名專家,也是研究197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被稱為“德國的良心”的德國作海因裏希·波爾的資深學者。已出版《美狄亞的憤怒:對歐洲政治、社會與藝術的沉思》、《城市與社會》、《海因裏希·波爾——一個被切碎了的影像》等7部專著,翻譯了《20世紀西方藝術史》、《解讀凱爾泰斯》、《陽光經濟》、《自然不可改良》、《海因裏希·波爾著作與生平》等9部譯著,編輯出版了數十部中文、英文和德文版文化叢書、文學評論及小說等,在國內外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或文藝評論一百多篇,是一位高產的學者。

黃教授在進行多領域學術研究的同時,依然保持著自中學時代開始的文學創作熱情,他寫詩、寫散文和小說時隨性而發,自謙曰“寫作就是記日記”。文學作品散見於各類報刊和文學期刊中,也是一位多產的詩人,曾出版文學作品集《沉默》、《空空集》等。

2015年起,應校長潘露莉之邀,黃教授受聘為本校教授,每學期均回到母校為文史系、華文教育系學生授課。在教學過程中,黃教授基於當前學生的華文水準較低的實際情況,深入淺出、循循善誘,使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深受學生好評。

黃教授極力贊成和積極推動在本校設立中正菲華文學館,並對菲華文學館的籌辦和發展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今次黃教授身體力行向中正菲華文學館贈送一批著作,就是對菲華文學館籌辦的最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