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reated on January 20, 2017 10:54 AM
-
Last Updated on January 20, 2017 10:54 AM
-
January 20, 2017 10:54 AM

1月19日,長期旅居美國的本校第27屆校友楊聰敏先生專程回到母校,捐獻菲幣一百萬元建設數學實驗室及資助數學科優秀學生參加國際大賽,受到校長潘露莉博士、副校長曾煥賢律師等的熱情接待。
楊聰敏校友自母校中學畢業後,進入菲律賓著名的馬波亞工學院土木工程專業學習。大學畢業後,楊聰敏校友赴世界名校、美國斯坦福大學深造。以優異成績獲得斯坦福大學結構工程碩士學位後,楊聰敏校友進入美國專門從事高端設施防震工程建設的國際大公司擔任專家及高級經理,直至退休。楊聰敏校友的賢內助黃淑美女士自本國宿霧東方學院大學畢業後,進入菲律賓國立大學深造,並獲得菲律賓國立大學數學碩士學位。唯6年前黃女士因意外事故不幸離世。由於楊黃淑美女士熱愛數學,對數學情有獨鐘,楊校友爲了紀念前妻專程囘母校,捐獻巨額作爲建設數學實驗室及資助數學科優秀學生參加國際大賽。
楊聰敏校友自美國返菲省親與昔日中正同窗相聚時,聽聞母校有許多數學尖子參加國際大賽並取得優異成績時,非常高興,並萌生了捐助母校進一步提升數學教學水準,培養更多數學高手參加國際大賽為校、為國爭光,以揚中正之名,並以此紀念亡妻的想法。當楊聰敏校友將其想法告訴同屆同學、亦即本校校長潘露莉博士時,潘校長認為本校不僅要重點培養更多數學尖子,也要能激發廣大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力爭使得本校的每位學生都能成為數學高手,遂建議楊校友捐建一間現代化的數學實驗室,以填補本校之缺,楊聰敏校友當即表示贊同。
捐贈儀式結束後,潘露莉校長簡要地向楊聰敏校友介紹了她參觀過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數學實驗室的情況。隨後,潘露莉校長、曾煥賢副校長還陪同楊聰敏校友實地查看了位於行政樓3樓、擬建數學實驗室的教室,楊聰敏校友對所選場所表示滿意,並對數學實驗室建設提出了一些建議。順道參觀了校園後,楊聰敏校友對同窗潘露莉校長主政後,母校進行的改革和取得的成績表示讚賞,並期待母校現代化的數學實驗室早日建成。
-
Created on January 19, 2017 10:56 AM
-
Last Updated on January 19, 2017 10:56 AM
-
January 19, 2017 10:56 AM

本學院醫療室於十一月十六日(星期三),特邀請聖路加醫療中心(St. Luke’s Medical Center)臨床毒學家Dr. Wenceslao A. Kiat Jr.,為七年級及八年級學生,舉辦一場有關「藥物(毒品)濫用的預防與控制」講座。
Dr. Kiat 對學生講述不同類別的違禁藥物對身體,特別是對中樞神經系統或大腦的危害,會損及記憶力及情緒控制力,甚至也會傷及消化系統及腎臟。他特別提醒此類藥品的物理特性,使學生對為何須避免接觸毒品有鮮明的印象。
有鑑於七年級及八年級學生正處於最易受外來誘惑的年齡,醫療室特舉辦此「藥物濫用及控制講座」,邀請有關專家提供科學根據及活生生的濫用藥物損害身心的實例,以免青少年學生因道聽途說或媒體錯誤資訊,而輕易嘗試濫用藥物,以致危害其健康及未來。
經此講座,學生當能記住校方經典及友好的提醒:「務必謝絕毒品!」如何避免沾上毒品勝於犯上癮後,再辛苦戒毒。
十一月廿六日(星期五),醫療室再為本院小學六年級學生,舉辦另一場衛生講座。
主講人為崇仰醫院兒科內分泌科專家、本校高中第卅二屆高材生校友陳淑璇醫師( Dr. Sioksoan Chan Cua)。題目為:「少年們,你們可健康?Teenagers Are You Healthy? 」
陳醫師先從「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定義說起:「健康不僅爲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是體格,精神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提到少年的健康問題。如成長(體重、身高)、青春期和 經期、哮喘、肺炎、腸胃炎、來自學校課業、朋友、睡眠不足所造成的心理、社會及情感的壓力。再提到:促進心理和社交健全的重要性、培養適應性,應付不同的寄望、自動自發擔負更多的責任、專注(平衡及優先順序)。
要健康就得從以幾方面做起: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吃對的東西、多勞動、睡足、不抽煙、不吸毒、開車或行走時不看手機。年年作體檢、防治篩查疾病、身體不適時趁早或及時找醫生。
愛Love自己就要過健康的生活方式。
L-Limit 限制食量及擇食、限制加工食品、避免反式脂肪
O –Omit 略去加糖飲料,喝水、
V –Vegetable蔬菜和水果(份量約5拳頭大小)天天不能少
E – Exercise運動或體力勞動(每日60份鐘
總之,訂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保持體重,防止肥胖及引起相關問題 —每日以任何方式進行體能活動,充分選擇植物、限制食用紅色及加工肉類。
陳醫師不厭其詳的講述維護健康之道,增加了學生對擁有健康的人生的認識。